突发!<span style='color:red'>IBM</span>关闭中国研发部门!裁员千人!
  8月26日消息,据报道,IBM将彻底关闭中国研发部门,涉及员工数量超过1000人!  IBM全球企业系统开发部副总裁Jack Hergenrother今日上午在IBM中国系统中心(CSL)全员会上宣布,IBM基础设施决定将中国系统实验室的研发工作转移到海外其他IBM基础设施基地,目前正在撤出中国所有的研发工作。  Jack Hergenrother表示,近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业务有所下滑。IBM因此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根据市场机会将业务转移到更接近客户的其他国家。  据了解,IBM中国有多个分公司,此次调整的属于IBMV下设的IBM中国系统中心,主要负责研发和测试,员工分布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全国多个城市,涉及人数大约有一千多人。  据一位IBM中国系统中心员工透露,目前IBM中国系统中心的负责人正在跟IBM总部管理层沟通裁员和赔偿事宜。IBM中国系统中心员工已经就裁员和赔偿提出了一些诉求,包括2N的赔偿(N和月薪基准不封顶)以及6个月的缓冲期,年假、未休的带薪探亲假等折现,股票折现等。  此前IBM在全球范围内已进行了多轮裁员。2023年1月,该公司宣布裁员3900人,到了下半年则宣布暂停招聘,并计划用人工智能取代近8000个工作岗位。今年3月,据媒体报道,IBM部分部门的裁减目标比例高达80%。  裁员也波及到IBM中国。一位内部员工称,去年CDL(IBM中国开发中心)有产品线被裁,公司给出的赔偿为N+3,缓冲期达一年。社交媒体上,有员工表示今年3月收到裁员通知,直到7月底离开公司。  IBM官方今日也发布声明回应此事,称此举是根据需要调整运营,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并强调这些变化不会影响其为大中华区客户提供支持的能力。“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视抓住混合云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而IBM在中国的本地战略重点则是利用我们在技术和咨询方面的丰富经验,组建具备相应技能的团队,帮助中国客户共创符合他们需求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4-08-26 13:26 阅读量:532 继续阅读>>
<span style='color:red'>IBM</span>裁员10000人!
行业新闻

IBM裁员10000人!

从外媒获悉,为了削减成本,美国科技巨头IBM正计划启动一轮大规模裁员计划,拟在欧洲裁员约1万人,此举也被视为后续部门分拆准备的一部分...据彭博社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IBM公司传出将在欧洲裁员约20%,并表示该公司在本月初已经在欧洲劳工代表的会议上宣布了裁员计划。其中,英国和德国员工受到的影响最大,波兰、斯洛伐克、意大利和比利时的许多员工将被裁汰。IBM发言人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我们的人事决策是为了在采用开放混合云平台和人工智能能力方面向客户提供最佳支持。”“我们还将继续在培训和技能开发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以满足客户的需求。”该人士称,预计受打裁员击最大是IBM的IT服务业务,该业务包括管理客户数据中心,和提供安装、操作和维修设备等技术支持。该轮裁员可能会在2021年上半结束之前完成。公司拆分成两个上市公司IBM在10月份曾表示,计划剥离该业务,专注于其新的混合云计算和AI部门,该公司希望这将使其恢复收入增长。IBM表示,其目标是在2021年底之前完成对IBM股东的免税剥离。据了解,分拆服务部门也是IBM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na自今年4月上任以来的首个重大举措。按照计划,在此轮分拆完成之后,IBM本身将专注于由Red Hat(红帽)领导的云平台以及AI和混合云等成长型市场;而NewCo将负责基础设施的设计、运行和现代化。公开资料显示,IBM曾经是一家标志性的蓝筹股公司,但随着其技术优势在大型机计算和IT服务方面的传统逐渐落后,加上亚马逊公司等较新的科技公司迅速崛起,主导了新兴的云计算市场,前者市场地位大不如前。而今,IBM将把低利润的传统业务剥离,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高利润率业务“轻装上阵”的决策部署,可见其转型决心。IBM首席财务官James Kavanaugh在10月份的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正在采取结构性措施,以简化和优化我们的业务。”“我们预计,第四季度的费用对我们的经营业绩的影响约为23亿美元。”今年早些时候,IBM已经在裁员,不过该公司不愿透露裁员人数。事实上,近几十年来,该公司一直拒绝透露具体裁员人数,仅1993年的裁员例外,当时外聘首席执行官Lou Gerstner就有宣布裁去6万人。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0-11-27 00:00 阅读量:1781 继续阅读>>
<span style='color:red'>IBM</span>发布量子计算路线图:2023年打造有1000个量子比特的机器
  IBM 今天首次公布了其量子计算硬件的未来路线图。这里有很多需要消化的东西,但短期内最重要的消息是,该公司认为,它正朝着在2023年底之前打造出超过1000个量子比特以及10到50个逻辑量子比特之间的量子处理器的方向发展。  目前,该公司的量子处理器最高为65个 qubits。计划在明年推出一款127位的处理器,并在2022年推出一款433位的机器。为了达到这个目标,IBM 还在建造一个全新的冷却装置以容纳这些更大的芯片,以及连接多个这些单元的技术,去构建一个类似于今天经典芯片中的多核架构的系统。  这是由于随着这些芯片越来越复杂,它们的体积也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即使是 IBM 现在正在建造的10英尺冷却箱,也无法容纳超过也许100万个量子。到那时必须在这些腔室之间建立互联。  IBM 将这一计划比作半导体产业的诞生。为了达到量子产业的终极目标,也就是打造大规模、容错的量子计算机,公司可以走两条不同的道路。第一种会更像阿波罗计划,大家聚在一起,对一个问题研究了十年,然后所有不同的部分聚集在一起,争取这一个突破性的时刻。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由第三方厂商组成的生态系统将会兴起。这个行业已经到了复杂程度大大增加的地步,各个参与者已经不能什么都自己做了。反过来,这意味着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玩家现在可以专注于专业化,并找出他们最擅长的领域。  IBM 认为,2023年将是行业的一个拐点,通往1121qubit 机器的道路将推动整个堆栈的改进。IBM 正在努力执行的这些性能改进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雄心勃勃的是将错误率从今天的1% 左右降到接近0.0001%,看上去雄心勃勃,但从这几年前 IBM 量子计算的发展所处的轨迹来看,这是发展曲线所指向的合理数字。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0-09-16 00:00 阅读量:1591 继续阅读>>
<span style='color:red'>IBM</span>痛斥谷歌量子霸权:你这是瞧不起超算的计算能力
IBM 公司研究员周一发布论文称,谷歌公司宣称成为了首家实现“量子霸权”的公司,到达了计算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这是错误的。IBM 的五位研究员在论文中指出,谷歌夸大了这一主张。谷歌此前称,公司根据量子力学原理打造的系统性能远远超过了世界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谷歌的这一主张被包含在了一份未发表的研究论文中,上月首次被媒体披露。这被视为量子计算机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进步,有望解决材料科学和其他领域中传统计算机远远无法处理的问题。谷歌表示,其量子系统能够在 3 分 20 秒内完成美国能源部超级计算机 Summit 需要花费一万年才能完成的计算,从而成为“首个只能在量子处理器上执行的计算”,“宣告了备受期待的计算模式”的到来。然而,IBM 研究员指出,根据他们的自主方法,他们可以对一台超级计算机进行编程使其只需在两天半时间内就可以处理相同任务。IBM 研究员认为,谷歌的理论缺陷在于假定超级计算机会受到系统内存存储数据量的限制,并未对能够克服这种限制的大量磁盘存储空间作出解释。IBM 研究员还指出,考虑到其他可能存在的硬件和软件进步,两天半的计算时间还是“保守、最差预期”。IBM 一直在与谷歌竞争,欲抢先将量子计算变为现实。IBM 还对谷歌试图宣称实现“量子霸权”的主张进行抨击。IBM 称,有关“量子霸权”的新闻头条“势必会误导公众”使他们认为计算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尽管传统计算机和量子系统之间的巨大差异会使得他们在未来“协同工作”。IBM 已经公开批评了谷歌的主张。许多独立专家把谷歌的这一成就视为一项突破,因为谷歌已经在一些控制量子系统的艰难挑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一些专家也警告称,现在就宣布量子系统和传统计算机的竞争已经结束还为时尚早,因为新的编程方式会让现代计算机迎头赶上。谷歌的研究论文上月曾短暂发布在了美国宇航局(NASA)网站上,随后被移除,目前尚未正式发布。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9-10-23 00:00 阅读量:1397 继续阅读>>
<span style='color:red'>IBM</span> 收购红帽:云计算业务再进一步
收购红帽是IBM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交易,也是美国科技行业史上第三大并购交易。 IBM340亿美元收购红帽。 当地时间7月9日,美国科技巨头IBM宣布,其340亿美元收购红帽(Red Hat)的交易正式完成。这也是IBM寻求向云计算业务发力进军的重大举措。 红帽和IBM的业务都是向企业客户销售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红帽公司是一家开源企业软件制造商。IBM则积极参与各种IT解决方案,即企业IT软件、硬件和服务。 这笔交易最初于2018年10月宣布,2019年5月,美国监管部门批准了这笔交易,同意IBM以190美元每股的现金收购红帽的全部股份,这相当于给出了63%的溢价。6月27日,欧盟委员会也无条件批准了IBM收购红帽,认为该交易不会引起竞争担忧。 并购成功后,红帽将成为IBM混合云部门中的一个单元。红帽CEO Jim Whitehurst将会加入IBM的高管团队,直接向IBM CEO Ginni Rometty汇报。 据路透社7月9日报道,两家公司表示,IBM和红帽将提供“基于开源技术的下一代混合多云平台,像Linux和Kubernetes一样。” 路透社报道称,IBM的云战略一直专注于帮助企业把多个云平台拼接在一起,而不是与“超大规模”的云提供商竞争,如亚马逊云服务(AWS)、微软和谷歌。 IBM表示,红帽将继续“建立和扩展其合作伙伴关系,包括与主要云提供商的合作伙伴关系,如AWS、微软Azure、谷歌云和阿里巴巴。” 自2013年以来,IBM的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增长了6倍,达25%。在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的12个月中,IBM的云收入超过了19亿美元。 据7月9日报道,云计算是IBM的四大增长引擎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社交、移动和分析。IBM现在在云基础架构业务方面落后于亚马逊和微软。目前,IBM已经连续三个季度收入同比下降,但一些分析师对并购红帽的交易能为IBM带来新业务充满希望。 在4月的一份报告中,野村控股旗下券商 Instinet的分析师表示:“随着企业开始将关键的应用程序从内部部署到私有或公有云上,红帽的OpenShift产品能够帮助IBM赢得更多的新客户和新工作。” 收购红帽是IBM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交易。也是美国科技行业史上第三大并购交易。不算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美国科技行业更大的两起交易分别是2016年戴尔以670亿美元价格并购数据存储公司EMC,2000年互联网泡沫刚破裂时通讯设备公司JDS Uniphase以410亿美元收购光学元件供应商SDL。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9-07-10 00:00 阅读量:1585 继续阅读>>
<span style='color:red'>IBM</span>史上最大一笔收购:340亿美元收购开源先驱红帽软件
老牌科技巨头们正忙着集体拥抱开源,花大价钱买买买是当下共同的选择。这一次,砸下重金的是科技界已经成立107年的老店IBM。北京时间今天早晨,IBM宣布了以高达3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开源软件商业化的先驱之一Red Hat。而不到半年前,微软刚豪掷75亿美元拿下了全球最大的社交编程及代码托管网站GitHub。当时让业界吃惊的是微软的慷慨。GitHub在2015年时的最新估值只有20亿美元。事实上,在微软正式宣布收购之前,市场一直预测微软收购GitHub的交易价值是50亿美元。而50亿美元相比此前20亿美元的估值已经要高上一倍多。无独有偶,IBM这次买Red Hat出手也是相当大方。因为最新的季报不太景气,加上美股科技股近期走势不佳,Red Hat的股价已经从6月份的175美元左右跌到了上周五的117美元以下。但IBM给出了收购价格是每股190美元,这比Red Hat上周五的收盘价溢价6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这笔金额高达340亿美元的交易也是老店IBM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交易,在美国科技界也能排上前三。重金收购也显示了IBM对转型云计算的决心。IBM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睿兰(Ginni Rometty)公开表示,“收购Red Hat是改变游戏规则的举措,这改变了云市场的一切。”市场研究公司Wikibon的分析师斯图?米尼曼(Stu Miniman)认为:“Red Hat有望弥补IBM不受开发人员的追捧这块短板,IBM立即巩固了其在当今多云领域的地位。”但在亚马逊、微软、谷歌等云计算巨头已经几分天下的大势之下,收购Red Hat能给IBM留下多少机会,依然是个问号。“中立”的开源众所周知,Red Hat的发家业务是Linux生态系统。Red Hat创建于1993年,是目前世界上最资深的Linux和开放源代码提供商。被IBM收购之后,业界最为担心的是Red Hat的开源业务。上述担心在半年前微软收购GitHub的时候同样发生过。毕竟买下开源社区GitHub是曾经相当封闭的微软。微软的第二任CEO史蒂夫?鲍尔默此前一直反对将微软技术开源,他甚至将开源技术比喻为技术产权的癌症。事实上,曾经反对开源软件开发的微软,现在已经成了GitHub的最大贡献者之一。目前,微软在 GitHub上贡献了超过 1800 个存储库,连续三年保持第一。但这并不能打消业内对于GitHub未来中立性的质疑声。微软 Azure 首席技术官 Mark Russinovich 日前在 GeekWire Cloud Summit 开发者大会上还不得不公开表态承诺微软会让GitHub 独立运行来缓和这些质疑。“我们的关键目标、首要目标,是不干扰 GitHub 上已有的模式,所以我们将采取一种非常放手的方式运营 Github。”Mark Russinovich解释道。而这一次,IBM也在宣布收购的同时就强调将继续致力于推进红帽的开放治理、开源贡献、参与开源社区和开发模型,并培育其广泛的开发者生态系统。此外,IBM和红帽将通过专利承诺、GPL合作承诺、开放式发明网络和LOT网络等努力,继续致力于开源的自由。有意思的是一点是,IBM和红帽早在1999年就宣布结为Linux联盟。Red Hat首席执行官吉姆?怀特赫斯特(Jim Whitehurst)也表态:与IBM携起手将加快开源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所带来的影响,并将Red Hat将保持独特的文化以及对开源创新的坚定承诺。此外,IBM还郑重承诺,会继续与AWS、微软的Azure云、谷歌云、阿里巴巴以及其他公司保持合作伙伴关系。Red Hat将成为IBM的混合云团队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单独的部门”,保持Red Hat的开源开发传统和理念的独立性和中立性,保持当前的产品组合和产品上市战略以及独特的开发文化。IBM云业务“补缺”作为IBM的女掌门,罗睿兰这几年一直致力于将IBM重新定位于快速增长的云计算服务商,希望以降低对传统硬件产品的依赖并扭转多年的收入下滑态势。2016年,罗睿兰对外宣布,IBM对外宣布不再只是一家硬件公司、软件公司、服务公司,而已经转型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公司。那个时间点,IBM正在经历漫长业界不佳。而这个营收下滑期最终定格在连续23个季度。IBM去年第四季度的营收终于止住跌势。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IBM的营收均实现了增长。只是现阶段,IBM的业绩又出现了新的波动。一周前发布的近财报数据显示,IBM第三季度总营收为187.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91.53亿美元下滑2%,经汇率变动调整后则同比持平,未达市场预期。华尔街此前平均预计,IBM第三季度营收为191亿美元;Estimize预计IBM营收为192.7亿美元。而上述业界也被视为IBM很难在云计算时代齐步并进。罗睿兰认为,收购Red Hat将改变了云市场的一切。IBM将成为全球的头号混合云提供商,为公司企业提供唯一的开放云解决方案,从而为客户充分发掘云的价值。”而Red Hat当下最为亮眼的业务是平台即服务(PaaS)提供商OpenShift。业界的普遍观点是,Red Hat的OpenShift能够直接与Salesforce旗下的Heroku以及谷歌应用引擎Google App Engine相竞争。对此,IBM混合云高级副总裁阿尔文?克里什纳(Arvind Krishn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IBM致力于成为名副其实的多云提供商,我们将优先考虑跨多个云使用Red Hat技术。这么一来,IBM将支持开源技术,无论该技术在何处运行,从而能够在全球商业环境中灵活扩展。”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8-10-30 00:00 阅读量:1766 继续阅读>>
动荡的<span style='color:red'>IBM</span>,超一万人被“自动减员”
2017年美国专利排行榜发布,<span style='color:red'>IBM</span>,三星,佳能,英特尔和LG占据前五
近日IFI Claims(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发布了2017年美国专利排行榜,根据榜单显示,IBM仍稳居龙头地位,紧随其后的是三星、佳能、英特尔和LG。可以看到,前五基本上是被美国和日韩企业所占据。不过值得欣喜的是中国台湾的台积电仍处于前十行列,同时,中国大陆的华为和京东方的排名也是迅速上升,均进入了前25强的行列。根据IFI Claims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专利商标局(U.S.Patent and Trademark)于2017年核发了320003项发明专利(Utility Patent),较前一年增加了5.2%。由于整体经济景气低迷,美国的专利数在2016年仅成长了2%,2015年更下滑了1%。IFI Claims认为美国正逐渐回归成长的趋势。IBM在2017年的专利数排行榜上仍然位居第一,共获得9043项专利,较去年增加了12%,同时25年蝉联全美专利数龙头。三星电子以5837项的专利数排名第二,增长6%;另外三星集团的另外一家公司Samsung Display排名第十。而除了三星电子和Samsung Display之外,三星集团还有三家公司的专利排名也进入了前100强。如果将三星集团旗下的5家子公司的全部专利数加起来,仅比IBM少150项专利。足见三星研发实力之强,这也是为什么三星能够在内存、闪存、屏幕以及智能手机市场称霸的主要原因。 与去年的前25榜单相比,今年美国高通、谷歌的排名都出现了小幅的下滑,英特尔、亚马逊、福特则出现了小幅的上升,微软和苹果与去年持平,分列第8和第11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公司中,Facebook的成长速度最快,取得了660项新专利,成长率达到50%,并首次进入Top 50排行榜。但它还远远落后于其竞争对手谷歌。目前谷歌已稳居Top 10多年。华为、京东方进入美国专利排行榜Top25尽管TOP25榜单当中,美日韩企业居多,不过中国台湾的台积电依然稳定在前十,位居第九位。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企业也正在快速崛起当中,不仅专利授权数较去年增加28%,且超过中国台湾地区,排名第五。具体到国内科技公司获得专利数量上,华为排在第一,2017年获得了1474项专利,高于2016年的1202项,排名全球第20位,京东方(BOE Technology Group)是内地获得专利数量涨幅最高的企业,2017年获得了1413项专利,较2016年增长63%,而华星光电(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排在第三,共获得了708项专利。京东方、华星光电两家液晶显示器(LCD)制造商是排行中成长最快的几家公司之一。京东方共取得了1,413项专利,成长63%,并自排名从第40进步到第21名。京东方成立于1993年,旗下共有9家LCD厂,目前正着手兴建10.5代厂,年营收超过80亿美元。此外,京东方在半导体专利数排行榜名列第7,还赢过拥有多数计算机与网络专利的英特尔(Intel,在半导体专利数排名第9)。另一家LCD制造商则是深圳市华星光电拥有708项美国专利,成长了44%,排名第45。该公司是由电视大厂TCL连手三星投资于2009年成立,目前共有4座面板厂运转或建设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半导体专利方面,台积电仍遥遥领先,其后分别是IBM、三星、Samsung Display、日本半导体能源研究所(SEL)与Globalfoundries。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是IFI今年首次特别新增的几种快速成长专利类别之一。IBM和Google在人工智能(AI)类别中领先。自动驾驶车则是今年的另一个热门话题。随着人工智能和3D打印等热门领域的专利技术推动,东芝(Toshiba)、福特(Ford)和现代(Hyundai)的排名分别提升到第14、第15和第24位。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18-01-15 00:00 阅读量:1432 继续阅读>>
摩尔定律终有尽头,<span style='color:red'>IBM</span>欲用碳纳米管取代硅?
随着计算机全面进入纳米时代,工程师们发现想要遵循摩尔定律变得越来越难了。 1965 年,Intel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了提出了“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隔 1-2 年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随之翻倍。 五十多年来,摩尔定律一直有效,但目前业界的预测是,未来 10-15 年,在进行三次技术升级后,芯片制造工艺将达到 5 纳米,这意味着单个晶体管栅极的长度将仅为10个原子大小。在此基础上继续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技术上讲,你不可能造出单个原子大小的晶体管。 另外,因为考虑到生产成本,制造商们将不再有意愿继续改进制程工艺,因为目前的芯片计算能力基本可以满足需求。这一趋势其实在模拟芯片市场早就出现了,很多模拟芯片厂商还在使用五年前的工艺来生产产品。 而且,像移动设备中使用的 WiFi 芯片,28纳米的制程工艺已经足够好了,完全没必要花费大笔研发经费去升级到 10 纳米 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 正因为上述这些原因,让近来关于摩尔定律即将失效的言论越来越盛行。使用了五十多年的硅基 CMOS 晶体管制造工艺,如果在未来无法找到可行的替代方案,我们或许真的会遭遇计算力瓶颈。 不过,好在科学界和产业界也都预计到了瓶颈期的临近,也试图寻找各种各样的办法,让摩尔定律继续有效。 这次,来自IBM的研究人员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芯片制造工艺,而且制造晶体管所使用的材料不再是硅,而是碳纳米管!研究成果一经公布,《Science》杂志官网甚至发文表示:IBM的科学家基于碳纳米管打造世界最小晶体管,难道“硅谷”终将变成“碳谷”? 文归正题!来自 IBM 的研究人员刚刚公布了一种全新的晶体管制造方法:使用碳纳米管来替代传统的硅基 CMOS 工艺,题目为“Carbon nanotube transistors scaled to a 40-nanometer footprint”的研究报告也已发表于今天出版的《Science》杂志上。 其实,科学家们一直在对碳纳米管晶体管进行持续的探索——这是一种直径仅为 1 纳米,或十亿分之一米的管状纳米级石墨晶体。 但是,使用碳纳米管来替代传统硅基晶体管最大的难度在于,如果要达到理想的性能,碳纳米管截面直径要达到 100 纳米左右,这比目前的硅晶体管要大得多。 为了减少这个数字,来自 IBM 托马斯J.沃森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来构建电流流入、流出的碳纳米管触点——使用钼金属来直接接驳碳纳米管端部,从而减小了体积。 同时,他们还添加了钴,使得这种连接在较低温度下也能生效。原理非常简单,由于热胀冷缩,低温能减小触点间的间隙。 研究中还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如何在触点间传输足够的电流。研究人员通过在相邻晶体管之间平行放置由数根碳纳米管组成的纳米线解决了该问题。 最终,整个晶体管的接脚面积被压缩到了40平方纳米。这个数字成为了“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 ITRS)近十年来的新标杆。 而且在随后的测试表明,IBM研究团队开发碳纳米管晶体管比目前的硅晶体管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ITRS是由世界上五个主要的半导体制造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协会所资助的组织,其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晶体管将在2021年开始停止继续缩小。图中蓝色曲线为2013年的预测,红色曲线为2015年最新预测。 晶体管能够缩小到如此小的尺寸,要归功于用碳纳米管代替硅作为晶体管间的通道。碳纳米管的厚度只有1纳米,这样的厚度在静电场上有着显著的优势,可以让器件的栅极长度降低到10纳米,且不会造成短沟道效应给器件性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另外,纳米管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拥有更快的电子传输速度,这对于提升器件性能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晶体管微型化的另一个关键在于采用“端点连接技术”。通常来讲,晶体管中的金属部分是沿着晶体管中主体半导体材料纵向粘接,导致粘接的部分很长。而IBM展示的这种端点连接技术可以使得晶体管的粘接部位长度大大缩小:从 300 纳米缩小到仅 10 纳米,而且不会增加电阻。 为了保证器件的可靠性,IBM的研究人员还对碳纳米管中的金属部件进行了热稳定性和碳反应性测试。然后,还要保证端点在足够低的温度下仍然可以进行连接,以维持器件的几何形状。 然而,保证低温状态下的稳定连接也是一个难题,研究人员在反复试验后发现,钴钼合金在碳纳米管粘接上有着出乎意料的优势: 一方面,钼能保证合金的热稳定性;另一方面,钴则起到了在相对较低温度下进行连接的催化剂作用。将两种金属的特征相结合,可以避免碳纳米管粘合金属时所需的650摄氏度高温。 这次 IBM 发表于《Science》杂志的论文联合作者、IBM沃森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也是 2016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年度35岁以下创新35人”(MIT TR35)获得者曹庆(Qing Cao)表示:“使用低功函数金属实现纳米管的端部接触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我们已经开发了一些工艺来有效地掺杂纳米管通道,所以即便是在在高功函数金属端部接触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n沟道(n-channel)器件的操作。” 虽然,通过掺杂实现 n 沟道器件操作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顶栅结构的器件确实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优势。与底栅结构相比,目前硅晶体管中使用的顶栅器件结构更容易实现器件之间的复杂连接,同时也能实现更高的器件集成密度。 所以,除了与钴钼合金触点端接的纳米管通道之外,纳米管的顶部也覆盖有一层超薄的高介电氧化物,作为具有金属顶栅的栅极介电层。 当然,作为一项全新技术,曹庆也承认,在高性能纳米管逻辑晶体管真正成为商业化技术之前,还有一些制程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曹庆表示,目前阶段的主要挑战是器件的稳定性,但最终团队希望能将数十亿纳米管晶体管集成到功能电路中。为了做到这一点,团队需要保证晶体管之间良好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在相同电压下,所有晶体管都能正常工作。 尽管在过去几年中,半导体纳米管的纯度已得到显著改善,经过通电检测,其纯度已经升到了99.999%以上,但制造过程需要更稳定和更加标准化,从而能够保证将来大批量生产时的可靠性。
发布时间:2017-07-03 00:00 阅读量:1813 继续阅读>>

跳转至

/ 1

  • 一周热料
  • 紧缺物料秒杀
型号 品牌 询价
RB751G-40T2R ROHM Semiconductor
TL431ACLPR Texas Instruments
MC33074DR2G onsemi
CDZVT2R20B ROHM Semiconductor
BD71847AMWV-E2 ROHM Semiconductor
型号 品牌 抢购
BP3621 ROHM Semiconductor
ESR03EZPJ151 ROHM Semiconductor
TPS63050YFFR Texas Instruments
BU33JA2MNVX-CTL ROHM Semiconductor
IPZ40N04S5L4R8ATMA1 Infineon Technologies
STM32F429IGT6 STMicroelectronics
热门标签
ROHM
Aavid
Averlogic
开发板
SUSUMU
NXP
PCB
传感器
半导体
关于我们
AMEYA360商城(www.ameya360.com)上线于2011年,现有超过3500家优质供应商,收录600万种产品型号数据,100多万种元器件库存可供选购,产品覆盖MCU+存储器+电源芯 片+IGBT+MOS管+运放+射频蓝牙+传感器+电阻电容电感+连接器等多个领域,平台主营业务涵盖电子元器件现货销售、BOM配单及提供产品配套资料等,为广大客户提供一站式购销服务。